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原油 >> 原油资源 >> 正文 >> 正文

石油为什么越开采越多科学家实验石油完全不

来源:原油 时间:2025/7/30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它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了最重要的推动角色。当90后们踏入小学的校门时,他们的课本上明确地刻着:全球的石油储备预计在-年将会枯竭。

然而,当我们长大后,不断地目睹全球可探明的石油储备不断增加,甚至感觉石油越用越多。这样的现象让许多人开始怀疑石油的有机生成理论。就像是一幅矛盾的画卷,我们一方面被告知石油即将枯竭,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石油储备的增加和使用的增加。这种矛盾的情景让人感到困惑,但也激发了我们对石油生成和利用的深入思考。

在地质学的字典里,石油,也被唤作原油,它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而碳氢化合物正是大名鼎鼎的有机物。为何它被称为有机物呢?这源于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生命核心元素的摇篮,因此,这种孕育出生命的化合物也被亲切地称为有机生命的摇篮。

我们通常认为,当在某个地方发现大量有机物时,这就意味着这个地方曾经存在着大量的生命迹象。而石油,作为典型的有机物,自然让科学家们联想到它是由远古生命的残骸形成的。

如今,主流地质学界普遍认为,石油是由远古时期的动植物、藻类和蜉蝣动物的遗骸演变而来。这些遗骸经过了数百万年的酝酿和变化,才最终形成了原油。因此,从这种观点来看,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然而,所谓不可再生的意义,并不意味着地球无法再次形成新的石油,而是在人类的可预见未来内,石油形成的时间尺度对于人类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主流观点认为石油的未来充满悲观色彩,然而现实却似乎与之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全球新探明的石油储备越来越多,新开采的石油也日益增加,似乎石油的开采永无止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的年开采量已经超过了新发现量。因此,有人曾呼吁不要过度开采石油,一旦开采量持续超过新探明量,未来50年内石油必将枯竭。曾有人预期到年,人类将无油可用。

然而,如今距离年仅剩12年,石油的开采量不但没有下降,新探明的可开采量反而不断增加。这一切似乎预示着石油的真实情况,与曾经的预测大相径庭。

问题到底是什么

难道地球内部能够源源不断地形成用之不竭的石油吗?仅仅是中国,最近几年就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储备,例如我国塔里木盆地的顺北油气田,已经发现了亿吨石油当量。

位于黑龙江大庆市的大庆油田,在年通过全新的技术已经探明到地质储藏12.68亿吨的页岩油。按照我国每年5亿吨的石油消耗量来计算,这些页岩油足够我们使用整整两年。但是作为战备资源,这些石油会慢慢开发,成为大国利器的杀手锏。

以上还只是陆上的油田,还不包括渤海湾和南海的海上油田。除了我国,世界各国的石油探明量基本上也是越来越多。

因此,有人主张放弃石油的有机生成论。因为有机生成论不符合石油越用越多的客观现实。这一观点认为石油是由古生物遗体经过压力和热力作用形成的,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石油越用越多。

这种理论,即石油的无机生成论,最早在年由一位俄罗斯科学家提出,然而当时并未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然而,在最近十几年,这一理论被重新提起。这种非生物石油假说认为,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气等有机物并非来自远古生物的遗骸。

例如,土星的一颗名为泰坦星的卫星上就含有大量甲烷。甲烷是一种典型的有机物,然而在泰坦星上并未发现生命存在,那么为何能形成大量的有机物呢?这表明有机物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生物的参与。

该理论认为,天然气等有机物是由于地幔深处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无机物分子相互碰撞,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有机物。

现在的大量研究也发现,地幔区域存在着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可能是由无机物分子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也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产生的。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一发现都表明,地球内部存在着丰富的有机物,而这些有机物也成为了天然气等能源的重要来源。

尽管地幔存在大量有机物,但其浓度降低,因此地幔的有机物并不是天然气的主要来源。

年,瑞典的科学家通过模拟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成功制造出有机物,表明石油完全可以不需要生物作用而形成。

然而,作为人类,我们仍然希望石油的无机生成论是正确的,因为这意味着石油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地幔深处冒出,而不受生物生成论的限制。但事实是,目前主流学界虽然认可石油可以通过非生物形成,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类开采的石油中到底有多少来自生物,有多少来自无机物,还无法确定。

因此,虽然石油可以通过无机物来生成,但无机生成可能只占极小一部分,主要来源可能还是来自生物。所以,石油仍然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