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回过头看国家决策层的高瞻远瞩,心里真是由衷地佩服,战略石油储备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有多重要,我想不用过多赘述。
我国两次抄底国际原油作为战略石油储备的背后实则是一套极具前瞻性的系统工程,从决策到基建再到收储,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我就分三点来给大家梳理一下,在文章的最后,我提两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第一点,两次石油危机的前车之鉴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其原因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减少石油生产、暂停出口、石油禁运,目的是拿起石油武器重挫西方国家。
石油输出国组织一个小小的举动,当时的原油价格就从每桶3美元涨到了12美元,几乎翻了4倍,而接踵而至的则是全球很多国家国际收支赤字,欧美、日本等多国经济危机加重,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随后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西方国家醒悟了,便在一年后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其中有一条规定是值得注意,当时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2个月进口量的石油,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石油危机。
但好景不长,就在几年后,伊朗革命和两伊战争又引起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年,伊朗停止输出石油2个月,国际市场每天短缺石油高达万桶,导致油价急剧上涨。
年,两伊战争爆发,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生产和石油输出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全球市场每天都有万桶石油缺口,同样导致油价大幅上涨。
然后油价从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年底的41美元,翻了3倍多,而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西方国家如坐针毡,于是国际能源署只好加码,要求成员国把石油储备从2个月的进口量增加到3个月的进口量,以保障石油安全,应对石油危机。
以上两次石油危机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有多重要,这关乎经济、安全与稳定,因为有足够的石油储备时,一能削弱供应链威胁,二能降低石油危机的风险,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全球石油危机,我国该怎么做?
第二点,转瞬之间,我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以上2次石油危机爆发的时间都是我国石油供大于求的阶段,所以对我国的影响并不大,这都归功于年,大庆油田结束试验性开发,进入全面开发建设,先后开发了萨尔图、杏树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并勘探准备了一批可开发的新油田。
正是因为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直接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比如年,我国石油产量高达万吨,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并且之后我国逐渐成为了石油输出国,随后30年,我国的石油供应都大于石油需求。
但是由于我国工业的腾飞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到了年的时候,我国转瞬之间就变成了石油进口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也越来越大。
年的时候,我国原油进口量是7千万吨,到了年的时候,我国的原油进口量是2.3亿吨,而此时,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已经突破了国际公认的50%警戒线。
再到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了,比如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为5.1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2%。
话说回来,谁也没有想到我国的经济腾飞速度如此之快,工业发展如此之快,当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的身份互换后,很多更长远的事就要开始考虑了,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比如今后遇到石油危机或突发事件时,越来越依赖石油进口的我们该如何决策?
第三点,建设石油储备基地,抄底国际原油自从年我国结束了30年石油自给自足的日子后,国家就越发的重视石油安全问题了,其实早在年,国家就提出了加强石油储备等问题,而在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于是到了年,我国的石油储备基地算是正式提上日程了,通过层层筛选后,舟山、宁波、青岛和大连4个城市被选中,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以上4个城市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位于东部沿海的海港城市,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我国进口的石油大部分都是通过海运进入的,比如年,我国进口原油为9千多万吨,其中海运占了90%。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和工业更发达,对石油的需求量更大,而且炼油厂很多方便炼油。
随后年至年,四大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好巧不巧,年全球金融危机悄然而至,经济衰退,全球大量企业工厂倒闭,原油需求自然也就减少了。
年原油的最高位是多美元一桶,而最低点是30多美元一桶,而我国四大石油储备基地正是抓紧在这个时机收储了大量原油,收储的价格在50多美元一桶,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因为在年和年,原油的平均价格都高于50多美元一桶,并且到了年,原油的最高价已经来到了多美元一桶了。
而我国第一批4个石油储备基地,其中有1个是在年底建成投运的,有2个是在年建成投运的,结果就遇到了年全球金融危机,便一举收储了大量的便宜原油,与其说是运气好,不如说是国家着手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的前瞻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样在年,我国第二批和二期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开始建设,而到了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陆续建好运行之时,又遇到了年全球经济放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原油价格大跌,相比年平均90多美元一桶,年已降到平均50美元一桶了。
而到了年,原油平均价格在30多美元一桶,而这一年我国第二批石油储备基地也开始大量收储原油,值得一提的是年,我国进口原油高达3.8亿吨,同比增长了近14%,增速远远大于前几年。
综上所述,我国两批石油储备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不久后就遇到了全球石油价格大跌,于是就收储了大量便宜的原油,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为国家的石油安全和战略石油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前瞻性不得不让人佩服。
最后,两点小建议第一点,加快建设权威的原油期货市场
大家都知道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和伦敦洲际交易所的Brent原油期货是全球石油交易的价格基准。
可是目前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地区是北美、欧洲和亚太,但是全球石油期货的价格基准又是WTI和Brent说了算。
所以如今,随着我国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净进口国以及亚太地区日益升高的石油需求,北美和欧洲的油价已经很难真实地反应亚太地区供需关系,也就造成了国际石油市场过剩时和我国石油市场过剩时的价格不匹配。
虽然年,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推出中质含硫原油期货,这是首个在中国上市的、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原油期货,同时也是国内首个允许境外投资者直接参与的国际化期货品种。
但是和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以及伦敦洲际交易所的Brent来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并且中国原油期货目前交割仓库仅限于国内,这不利于我国原油期货的国际化。
所以加快建设权威的原油期货市场,不仅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石油交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能加快推动中国原油期货成为亚洲原油的定价基准,另外对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非常大的作用。
要知道欧洲和北美的原油价格基准在消费方,而亚洲的原油价格基准在生产方,所以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价格基准在生产方,我们是很被动的,所以要加快建设权威的原油期货市场。
第二点,加快陆路石油运输通道的建设
以年为例,我国进口原油5.13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2%,其中大部分都是走的海运,而在海运中又有80%要走马六甲海峡。
所以建议加快一带一路的石油运输通道的建设,一带一路不仅是贸易大通道,更是石油运输的大通道,加强陆路石油运输通道建设非常重要,可以削弱海运进口石油的依赖。
比如有望开通的中吉乌铁路为啥让我们这么兴奋,因为这条铁路开通有利于中亚、里海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开辟我国新的石油进口源有着重要意义,相当于多了一条更便捷的石油运输通道,多一条路,对于能源安全就多一份保障。
综上所述,从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到一带一路,我们都看到了国家的高瞻远瞩,最后希望我国原油期货市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亚洲原油定价基准。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0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