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油宝”事件在网络不断发酵,大众发现,原来在“国有四大银行”理财同样有风险,并且不仅是亏空本金的风险,甚至包括“倒欠银行钱”的风险。
“原油宝”事件涉及资金量大,亏损程度高,于是有人开始担心,大众会不会因为失去对中行的信任,挤兑存款,进而导致中行破产倒闭呢?
我认为,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一方面中行的规模庞大,实力雄厚,且民众对于中行的信任并非一朝ー夕;另一方面中行有政府的信用背书,监管部门是中行的最大依仗。下面详细和大家说说。
01什么是银行挤兑?
银行挤兑是指大量储户在短时间内集聚,涌到银行提取存款的现象。我们都知道,银行向公众吸收存款后,并不是把钱囤在金库,而是通过放货等途径,把资金投向市场,获取收益。因此,没有哪家银行的现金储备,可以应付大规模的取款需求。
为什么会发生挤兑呢?一般是由于银行出现信用危机,或者出现破产传闻,储户对银行失去信任,担心自己存款的安全,因而相继要求拿回存款。
银行挤兑是非常极端的现象,是突发性、集中性、危害性的事件,通常发生在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的银行身上,并且导致挤兑危机的事件性质恶劣、危害巨大、直接危及银行经营安全。
02为什么说中行大概率不会陷入“挤兑”危机?
第一,相对于中行的庞大规模,“原油宝”事件的损失尚且可控。
有人对原油期货价格暴跌中行的损失进行了测算,在5月原油期货交割日,中行持有的最后合约估计为7.7万手,约万桶原油,如果按照交割日-37.63美元进行结算,中行的亏损将超过亿元人民币。
根据最新的富豪排行版,公司的老总周鸿祎身家约为亿元,排名64,也就是说,中行这一把,直接把红衣教主的身家亏没了。
对于个人来说,亿损失难以承担,然而,中行作为传统四大银行,规模体量庞大。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排名,中国银行在世界银行排名中位居第四,一级资本高达.89亿美元。年,中行实现税后利润超过亿元。
原油宝的损失虽然大,但是在中行的体量规模之下,尚不足以伤筋动骨,可以被控制。
第二,大众对于中行的指责集中于“店大欺客”,而非信任危机。
引发挤兑危机的根源在于,大量储户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对于银行失去信任。但是纵观此次舆情,人们对于中行的指责主要集中在“理清投资责任”和“中行店大欺客”方面,不涉及信任危机。
国人对于四大银行的信任是历史累积、根深蒂固的。爸妈一辈中,很多人ー辈子的财富都没有离开过四大银行。很难想象,人们因为“原油宝”事件质疑中行的信用,毕竟这件事情涉及的投资人数并不多,原油期货也只是很小的投资品类。
第三,有关部门的信用背书是中行的最大依仗。
从我们的实际来看,中行作为国有银行,“国字头”带来的信用青书的威力,十分巨大。大家普遍认为,哪怕真的发生危机,有关部门也不可能坐视不理。
事实也是如此。去年10月,河南洛阳伊川县农商银行多个网点发生储户挤兑,原因是有消息称,该行行长跑路,农商行要倒闭。
随后,有关部门迅速介入,公安找到造谣者,予以行政拘留;各大监管机构进入银行清算检查,伊川县农商银行的挤兑危机很快就被平息。
第四,现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存款准备金制度能够保障存款安全。
传统上,我们对于银行的监管就很严格,为了预防挤兑风险,有关部门相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存款准备金制度,为储户的存款上了两把“安全锁”。
年5月1日起,国内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强制要求各家银行向保险机构缴纳保费,在银行真的出现经营风险时,由保险公司向存款人提供最高50万元的赔偿额。也就是说,在一家银行本息50万元内的存款,可以得到%的赔付。
另一方面,央行还设有严格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就是专门用来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预留的资金,例如,储户在银行存入元,银行需要提取出其中的2元存在央行,剩下的钱才可以用来放贷。
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之下,储户的存款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哪怕中行出现经营风险,也不用担心存款安全。
综上,不可否认,此次原油宝事件严重侵害了中行的声誉,大众严重质疑中行的期货操作是否合规、要求投资人补足交割金是否合理,群情激愤。
但是,也要看到,原油宝事件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中行的经营安全,风险尚且可控,还不至于引发大众对于中行的信任危机,也不至于引发存款挤兑。退一万步说,如果真的出现挤克有关部门和制度安排,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大家的存款安全。
后续,我们更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