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生撰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7月份开始,沙特将出口“亚洲地区的轻质原油价格上调”了。但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大。原因是“中国进口的轻质原油不多,中国进口的石油中大多数是重质原油、中质原油”。
所谓轻质原油,指的是密度较低,杂质含量较少,开采和炼油工艺流程和技术相对没有那么复杂。而重质原油的密度较高,里面的高馏成分较多,也就是“杂质”较多,开采和炼油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比轻质原油更复杂。
对此,有不少网友就简单地理解成“中国进口的劣质石油”,这显然是错误的。因此,今天南生再次撰文辟谣,告诉大家,中国虽然进口了大量的中质和重质原油,但不代表这就是劣质石油。
重质石油,不代表就是劣质石油
重质石油原油一般色深,富含胶质和沥青质,汽油含量比轻质原油少。因此,仅仅从提炼汽油角度来说,轻质原油更好。但是,黏度高的重质原油,胶质及沥青含量高——沥青是应用应用于屋面、地面、地下结构的防水,木材、钢材的防腐。
石化行业(用于化肥原料和石化企业的燃料)也是重质原油的主要应用场所,还有就是交通运输行业,包括船舶燃料——船用重油、发电厂专用重油等。另外,企业锅炉所用的燃料九成以上都是重油,陶瓷厂、玻璃厂、皮件厂等等都时候使用重油。
不再一一举例,轻质石油、重质石油只是依据石油原油密度、杂质成分不同所做的不同分类,在不同行业应用的侧重点不同,不代表谁好谁坏。因此,将“重质石油当成劣质石油的观点是错误的”。
为什么中国进口大量中质、重质原油呢?
习惯不同,往往决定了各自的发展路径略有差异。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比如各国对口罩的标准不同,各国的饮食习惯不同(有的国家主粮是麦子,有的是大米)——这也适用于石油领域。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石油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大量出口。而我们自己开采的石油中“中质、重质原油”占比较大,我们的相关产业就形成了“惯性”——大量企业的标准、工艺、积累数据都建立在“中质、重质原油”基础上。
那为什么不改变这个习惯呢?这就是成本的因素了。与其他产品不同,建设炼油厂是需要将“石油类型和设备相匹配”的。如果建设的炼油厂,适合的是重质原油,如果以后换成轻质原油,那会导致故障率提升,产量质量不合格。
因此,炼油厂必须保证“原油供应的稳定性”,不可轻易更换。同样的,由于提炼“中质、重质原油的设备”销量更好,生产的厂家更多,也意味着我们新建炼油厂,会优先考虑这个“传统习惯”。本文由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384.html